基層要聞
榆林合力公司:學百年黨史 激奮進斗志
為高標準高質量開展好黨史學習教育,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進一步凝聚起黨員干部助力鄉村振興的磅礴力量,3月27日至28日,榆林合力公司在延安舉辦黨史學習教育培訓班,中層及以上管理人員參加。
這是一次學習上的再認識
欲知大道必先為史。在27日上午的開班儀式上,榆林合力公司黨委委員、副總經理、黨史學習教育領導小組副組長李兵從理解“為什么學”,搞清楚“學什么”,緊扣“怎樣學”三個方面作動員講話,并寄語學員按照“學深、學透、學到位”的要求,學出“融會貫通”新境界,把學習成果轉化做勠力同心勇擔當,銳意進取開新局,以實際行動和優異成績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
“百年共產黨,有一份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責任擔當,不懈奮斗史,有一條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理論創新史,有一種刀刃向內、自我革命的政治勇氣,自身建設史……”在隨后的培訓中,延安干部學院程偉老師以《中國共產黨的百年輝煌歷程》為主題,從黨史學習的意義和發展脈絡、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5個方面帶領學員們回顧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百年崢嶸歲月。同時,還深入闡述了學習黨史的現實意義是從歷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是加強黨的思想理論建設的重要任務,更是繼承黨的成功經驗和優良傳統的需要。
下午,陜西省委黨校政治學教研部主任教授宋海風圍繞“全面開啟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解讀”這一主題,教育引導黨員領導干部準確把握“十四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方針、主要目標和重點任務以及2035年遠景目標,深刻理解進入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的理論邏輯、歷史邏輯、現實邏輯,充分發揮黨的歷史以史鑒今的作用,傳承紅色基因、牢記初心使命、堅持正確方向,推動全會精神入腦入心、走深走實。
信手捏來的毛澤東詩詞聲聲入耳,聽到精彩處掌聲陣陣……學員們求知若渴,凝目傾聽,豁然開朗的表情和神態清晰地寫在每個人的臉上,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的信念此刻在大家的心中愈發得篤定堅實。
這是一次交流中的再思考
培訓結束后,學員們圍繞“學習貫徹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凝心聚力推動公司順利邁出助力鄉村振興步伐”和“學懂弄通做實新時代黨的創新理論,牢牢把握學黨史、悟思想、辦實事、開新局”主題進行了研討,并結合工作實際,交流了對黨史的思考,暢談了學習收獲,提出了貫徹落實全會精神的具體舉措。
“結合工作實際,我們要把推動鄉村振興的初心和使命牢記心中,把責任扛在肩上,要將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大力打開市場營銷局面,讓公司良性發展,大量消耗原料,帶動產業振興……”
“堅持因地制宜,實施質量興農,深入推進子洲黃芪、甜葉菊等中藥材種植,利用產品特有的土地農業環境,推動產業內增生導向轉向提質導向,推進優勢區域創建,形成從種植、采購、加工、生產、存儲全方位可溯源體系……”不同的思維碰撞出的星星之火,也是星星之火引燃的熾盛烈火。
學員紛紛表示,將結合公司目前開展的“補短板、強弱項、樹標桿”專項活動,充分展現自我革新、追趕超越的面貌,以更加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真抓實干的工作作風,全力助力鄉村振興開好局、起好步。
最后,學員集中觀看學習省委書記劉國中在全省市廳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上的動員輔導講話視頻。
這是一次尋訪下的再傳承
巍巍寶塔,見證了中共中央在延安13年的崢嶸歲月,見證了改革開放30多年來延安的巨大變化,她像一位老者,俯瞰著廣袤的黃土地、滾滾的延河水,更像一個磁場,吸引著堅守信念的共產黨人勇攀革命山。3月28日上午,榆林合力公司組織學員前往革命圣地延安寶塔山參觀,在與歷史最近的地方回望歷史、讀懂歷史、思考歷史。
學員們穿著整潔的工裝,行走在一條歲月斑駁的路上,胸口那抹鮮艷的黨徽在陽光下格外的亮眼。站在寶塔山上俯視整個延安城,“三山兩河”盡收眼底。歷史文物和現代革命文物星羅棋布,交相輝映,滿山綠樹成蔭,花草爭艷,置身在神圣的寶塔前,難掩激動,盡情感受革命氣息和“延安精神”,在精神“補鈣”中堅定理想信念,決心在崗位中更好履職盡責。在寶塔前,學員們重溫了入黨誓詞,儀式簡單莊重,再次感受到了革命的艱辛與不易,歷史洪流中的每一次重要時刻,都為現在的幸福生活奠定了基礎。
一邊參觀革命舊址、一邊聆聽革命歷史。在《弘揚抗大精神,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現場教學中,學員們身處鳳凰山麓下,坐著小馬扎,戴著耳機認真聆聽、深刻領會“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艱苦樸素的工作作風,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的抗大方針和“團結、緊張、嚴肅、活潑”的抗大校訓。“抗大的學習和生活條件十分艱苦,認字就在背包上,寫字就在大地上,課堂就在大路上,桌子就在膝蓋上,但是,抗大到處洋溢著朝氣蓬勃、愉快向上的歡樂氣氛……”通過講解員生動的講解,仿佛把大家又拉回了那個時期。(李萬智)